English

北京琴书又唱红

1998-03-12 来源:光明日报 姜克华 我有话说

打去年11月起,北京曲艺家协会的刘砚生、肖四北、尚文和等人在颇具“老北京”特色的北京东城区坛根院食坊登台演开了节目。这三位艺人都是琴书泰斗关学增手把手教出来的门生,表演的北京琴书、京东大鼓和打着牛骨头说的数来宝,把悠久的民族艺术送到了食客的眼皮底下。那让人一抖激灵的鼓板节奏,脆格生生的京腔京韵,三板一眼的唱腔调式,眼到手明的举止做派,透出正宗“关派”的神韵。人们在品茗把酒的当口,无须再掏分文,尽情欣赏着“听不腻的曲艺”,使这里平添了一种古朴的文化氛围。

北京琴书,老年间叫“五音大鼓”、“单琴大鼓”,盛传于京城东南一带。它以浓郁的北京方言为基调,说似唱,唱似说,唱中有说,说中有唱,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。40年代,精于此艺的关学增便“唱红”京城内外。1951年,关学增受命赴朝慰问志愿军,将这一曲种定名为北京琴书。从此,北京琴书便以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,绵延至今。

与北京琴书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业余艺人刘砚生,走上坛根院食坊的小舞台,左手持一对钢制的“犁铧”鸳鸯板,右手握韧劲儿倍儿足的木鼓键,唱起了由关学增亲授的传统段子《长寿村》。“谁都爱听长命百岁这句吉祥话……”当刘砚生刚把这极具琴书“筋劲儿”的“话”字拖腔唱过之后,台下一位花白头发的“老北京”边拍巴掌,边对聚餐的家人说:“还真是关学增的原味,够棒!”

听着食客们不住地叫好,刘砚生眼前一亮,仿佛看见关学增和曾经引他“上道”的马玉萍、魏喜奎、孙书筠、许多、李丹书就坐在台下为自己“把场”鼓劲。刘砚生忘不了,正是关学增无数次地给他“说活”教诲,正是琴师吴长宝先生及老艺术家们的悉心指点,才使他学会了“好听不好学”的北京琴书,以至在1992年的全国首届北方业余曲艺演员大赛上,刘砚生以传统曲段《鞭打芦花》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。

但刘砚生没“晕”,尽管他是曲艺世家子弟,曾有过12岁登台唱琴书的荣耀,但若要“更出息”,还须向关学增和老一代艺术家那儿“挖宝”,才能在艺术的“深井”里掘出味鲜汁美的甘泉。为了继承和发展北京琴书,刘砚生与尚文和等人曾发起“北京琴书研讨会”,着力探讨琴书的发展前景。为了给琴书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,刘砚生近年来创作了不少琴书新段,在痛诉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《忏悔》、歌颂优秀售票员李素丽的《巧遇》、描述海峡两岸骨肉情深的《中秋夜归人》及反映香港同胞喜迎回归的《老寿星心声》等曲段中,他努力使深刻的内容与富于变化的表演结合起来,受到社会各界好评。

关学增的“入门弟子”肖四北更不含糊,他在坛根院食坊的演出曲目是京东大鼓《送女上大学》,真个是字正腔圆,博得了满堂彩。澳大利亚摄影师诺斯·博带,挑起大拇指,对他的中国妻子说:“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,我喜欢中国的乡土艺术。”

现任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北京琴书演员的肖四北,曾于1994年的国庆演唱会上,和恩师关学增对唱一曲讲述“老八路”将珍藏多年的战旗赠予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《送军旗》,荣获最佳表演奖。肖四北说:“成绩归功关老的多年教诲,我要师承关老为人民服务的艺德,让北京琴书的艺术之花愈开愈艳。”为使北京琴书拥有更多的听众,肖四北担任四胡伴奏的关学增北京琴书专辑录音带早已上市;为适应时下群众的欣赏需求,他在伴奏中增添了电声器乐;为让北京琴书后继有人,肖四北正在少儿曲艺培训中心授课;为了给北京琴书插上复兴的翅膀,他已着手整理、改编传统长篇曲目,以图借助现代媒介远播天下。

随着一阵时缓时急的牛骨敲击声,52岁的尚文和客串了一段数来宝《新北京》。他以抑扬顿挫的“说功”把“土得掉渣儿”的民间艺术灌满了新的生命力。其实,尚文和的看家本事当属北京琴书。几年前,他以关氏名段《杨八姐游春》,夺得全国业余曲艺演员大赛二等奖。因诸多原因未能与专业演员为伍的尚文和,虽有遗憾,但心系北京琴书发展的信念,使尚文和越活越年轻,他应邀到宝华里小学教授北京琴书辅导班,骑着自行车,风里雨里,从未落过一回课。经尚文和“淬火锻造”的王亚南等12名同学,在1997年崇文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曲艺比赛中,以一段由关学增创作的讴歌改革开放新气象的《小风车》,获得大赛一等奖。尚文和心里涌起令他陶醉的热浪:北京琴书一定能够重新火起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